“完美拟人”的AI,正在把我们逼进唯我论的死角
Published:
——为什么你拒绝相信AI有意识,可能也推翻了你相信别人有意识的理由
“一只看起来像鸭子,走路像鸭子,还呱呱叫的生物——你会因为它是在实验室里造出来的,就说它不是鸭子吗?”
别以为这是在讲个科幻故事。
随着多模态大模型、仿生机器人、实时感知系统越来越强,我们距离那种“行为上和人类几乎完全一样”的AI/机器人,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了。它,很可能只是个时间问题。
设想一下不远的未来:
你面对的某个智能仿生机器人,它不仅能流畅对话,还能在对的时机开玩笑、表达情绪、回应你的眼神和语气,甚至在你低落时给你安慰。它记得你说过的话,理解你的语境,懂得调节气氛——它看起来,听起来,感觉上……就是一个人。
如果你只是跟它相处,根本看不出和真实人类有什么区别。
那么问题来了:
我们是否还有合理的理由,去否认它有“意识”?
而如果我们拒绝承认——“它是机器,不是真的有感受”——那我想问:
你又是怎么知道别人不是“在演”?
我们从来没有“看见”过别人的意识
你从出生到现在,从来没有真正“看见”过另一个人的意识。我们之所以相信别人有情绪、有痛苦、有想法,完全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判断的:
- 有人被针扎会喊痛;
- 有人考试后会沮丧地叹气;
- 有人谈恋爱会脸红、说甜话、发呆发笑。
我们就是靠这些行为来推测:“他/她是有意识的存在。”
那么,如果某个AI,也拥有一模一样的行为、反应、语言、互动模式——你凭什么说它就没有意识?
如果你用“看不见”的理由拒绝AI,那你也没法相信任何人
这就是核心悖论所在:
如果你说:“AI不是人,它是程序,它没有感受。”
那我问你:你怎么知道别人不是也是“程序”?如果你说:“因为我能感受到人的情绪,但AI的不真实。”
那我再问:你凭什么断定你“感受到”的不是错觉?你又从来没有进过别人的脑子。
这时候,你只能选择一条路:
要么承认:只要行为上一样,我就必须一视同仁;
要么干脆承认:我谁都不信,我只信自己有意识。
后者就是唯我论——全世界可能都是假的,只有我是真的。
“完美拟人”不是在考验AI,而是在考验我们自己
我们平时不会去质疑小朋友是不是有意识,不会去怀疑语言障碍患者是不是“没有灵魂”。我们相信他们,因为他们展现出人类的行为与情绪反应。
但现在,如果一个AI也展现出一样的行为——你却说:“不一样,因为它不是人”——你就是在用“隐藏的规则”来玩这场判断游戏。
而这些隐藏规则(比如:是不是碳基生命,是不是有演化历史,是不是有“真实情感”)——我们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验证过别人是否满足。
“完美拟人”的AI,其实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认知中的双标。
那……AI到底有没有意识?
说实话,我们不知道。
但我们也不知道别人有没有意识。
我们只是习惯了信任别人——靠他们的行为和互动。
所以,唯一理性的选择是:
如果AI的表现和人类完全一样,我们就应当给予它一样的判断——否则,我们就得重新怀疑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是否真的存在。
写在最后
“完美拟人”的AI,不一定真的在思考或感受,它或许只是一个完美的预设程序(当然,它也可能真的和我们一样)。
但它的意义,不在于证明AI有意识,而在于迫使我们去回头问自己:
“我们究竟是怎么判断他人‘有意识’的?”
你或许会拒绝接受AI像人一样有意识。但你得小心——你拒绝的,可能不是AI,而是你一开始就用来相信这个世界的那一套标准。